白酒的漲價史,同樣的酒不同的價格
2020-09-19 來自: 燈塔市鏵子酒廠 瀏覽次數:264
我國自1952年開始舉辦全國評酒會,至1989年共評定了五屆。這五全國評酒會對白酒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它首先肯定了傳統品牌在白酒行業中的地位。同時,它還讓一些品牌依靠其技術特征和品質贏得了人氣并增加了自身價值。所以,在這之前是沒有白酒和低端白酒之分的,只分中國名酒和地方名優酒。
那么白酒是怎么來的呢?
在80年代末,放開了中國名酒的定價權。于是,有三家酒企乘著中國名酒這個金字招牌的影響力還很牛的時候,紛紛行動起來。茅臺、五糧液搶先開啟了提價模式,劍南春緊隨其后。所以,在90年代初期,“茅五劍”正式成為白酒的代名詞。而這個時候,瀘州老窖和汾酒還在思考,“是繼續走群眾化路線還是走官宦商賈化路線”,這是個問題。等到了90年代末,“茅五劍”品牌地位牢不可破,其他品牌再想提價就比較乏力了,大多只能發展中低端市場了。
新世紀開始,各大名酒開始反思,傳統老名號不頂用了,才是出路。于是全興開始表演,2000年,全興把很多資產都賣了,結果水井坊單飛了。2001年,瀘州老窖的“國窖1573”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新品發布會,一炮打響,讓這位濃香老祖躋身市場。同樣是2001年,沱牌曲酒推出舍得酒,進軍市場,可惜一直不溫不火。2003年,洋河大曲著力打造“藍色經典”系列,現在的海之藍,天之藍,夢之藍可謂是家喻戶曉。同年,郎酒開始打造“醬香”,孵化出了紅花郎、青花郎。2004年,被假酒案搞得焦頭爛額的汾酒,痛定思痛,推出了青花汾酒。2008年,古井貢酒年份原漿。
除了這些享譽全國的白酒之外,實力雄厚的區域性白酒公司也在不斷尋求市場。衡水老白干分裂出十八酒坊,高溝變成了今世緣,佛子嶺特曲改為迎駕貢酒。這些酒企使出渾身解數,七十二般變化,只有一個目的:漲價!
縱觀現如今的酒市場,各種玩法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簡直就是化腐朽為神奇。這也就是為什么白酒的產量每年都在降低,酒企的營收和利潤卻越來越高了。